
讀 寫 散 記(一)
2013-04-18 16:14:18 發(fā)布者:phpcms 來源:本站
一
一個藝術家仿佛是一件樂器,也可以是一個樂隊。他可以是一把小提琴,也可以是一把圓號,可以是弦樂四重奏,也可以是鋼鼓樂隊。當然。你需要開發(fā)和了解自己。每一個人內(nèi)心都有一個詩人,面對世間的一切,我們又發(fā)出了不同的回響。詩人找到并用藝術的語言表達了人們共同經(jīng)驗中的情感與認知,他使那些發(fā)現(xiàn)得以永存。他把它們與自己的生命以文字的形式融為一體,那些優(yōu)秀的詩歌伴隨著我們走過一定的人生歷程。它們和我們的生命有時是同步的。許首好詩會遠遠超過它的文字本身,它會在過去、現(xiàn)在與未來的時空里不斷地發(fā)出光來,詩歌是不朽的。許多文字中,我們看到了詩人們在那些閃光的瞬間或人類文明的積淀中所煥發(fā)出來的永恒之情。
二
我的許多朋友都曾說過,在今天,作為一名詩人似乎缺少了他們應有的那份光榮,甚至有人恥于說自己是個詩人。但這些年來,我看到許多詩人依然堅守自己的寫作,并取得了很多成績。我以為,詩人不是為虛榮而寫作的,也不是為文學史而寫作的,更不是為了什么主義或流派而寫作的。詩歌是一種與人們的情感世界對話的方式,它以語言的藝術表達著我們對世界、對人生、對生活的感知、體驗與領悟,并以它真摯而內(nèi)在的情感引領我們穿越時空,真實地面對我們的現(xiàn)在、過去與未來。詩人首先應該是一個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活生生的人,然后才是一個詩人。作為一個現(xiàn)代人,寫作的意義或許就在潛心以求的過程之中。希臘大詩人埃里蒂斯說:“雙手將太陽捧著不為它所灼傷,并把它像火炬般傳遞給后來者,這是一項艱巨而我認為也是很幸福的任務,我們正須這樣做。”我相信詩歌是不朽的。
三
詩人是用心靈歌唱的人,他把內(nèi)心的聲音呈現(xiàn)在文字中。我想,這如同一個好的樂師,他需要不斷地調(diào)整自己的樂器,詩人也需要在寫作中不斷地自我調(diào)整和自我發(fā)現(xiàn)。練習寫作的過程就是一個自我發(fā)現(xiàn)的過程。你的內(nèi)心中融入了怎樣的激情,你就將是一個怎樣的詩人,他是由生命本質(zhì)所決定的。
你是一把小提琴還是一把圓號,是弦樂四重奏還是鋼鼓樂隊,生命中的本質(zhì)與文化的積累都將呈現(xiàn)出來。當然,我所說的是那些真正的詩人,因為他們是具有了清除表層社會塵垢和偽劣詩歌作品灰塵能力的人。為避免它們的污染,我們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。因此,做一個真正的詩人,是要付出代價的。我們知道許多人沒有完成自己的心愿。
詩要表現(xiàn)真性情,在這一點上,女詩人比男詩人似乎更具有天然的優(yōu)勢。她們的心靈更易感,更敏銳,更少世俗社會的污染和擠壓。她們大多是“本色演員”她們往往直接呈現(xiàn)自己的歡樂與憂傷,連同生活的風風雨雨,在詩中也不斷地灑向她的讀者,讓我們在詩中與她們再一次走過生活。任憑她們的情感,甚至無端的奇想淋濕了詩行。
四
我們現(xiàn)在的許多作品中忘記了詩為何物,許多詩人只是在寫一些幾乎沒有任何藝術價值的分行文字。他們的作品中沒有詩歌藝術的獨立性,缺少體驗、缺少情感,也沒有作為詩歌的語言的魅力。有的只是抽象、模糊、陳舊的內(nèi)容,或是從其他作品中搬來搬去的文字。在近些年的詩歌潮流中,更有許多趕時髦的“詩人”,他們擺起一副詩人的架子,有的人進一步自我戲劇化,忘記了詩人應該首先是一個生活中的人,然后才是一個詩人。他們不是以生命的感受和生存的經(jīng)驗來創(chuàng)作,而是為流派、為主義,有的甚至在為所謂的文學史而寫作。那種虛妄和為現(xiàn)代而現(xiàn)代的媚俗性,使一些人走上了詩歌寫作的歧路,也給我們的詩歌帶來了危害。
五
詩是什么,這是一個年代久遠的話題。我不想僅僅把它歸入文學語言藝術的范疇,也不想說它是文學皇冠上的明珠。我覺得它更應歸入更寬泛的藝術的范圍,和音樂、繪畫、舞蹈、建筑……歸為一體,是它們將人類古往今來的精神歷程鐫刻在史書上。詩歌的聲音、形象、形式、時間的流動、飄逸、神秘、精煉以及它們所含概的寬廣的歲月,使它一開始就成為了人類精神史上不可替代的藝術方式,什么是人們心靈最為動情的和無法舍棄的,那它將被言說為最富有詩意的。是詩意的言說溝通了人類精神的現(xiàn)在、過去與未來。生存本能與文化本能使人具有了在這個星球上生存和行走的兩條腿。藝術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必然所求。在我們靈魂的深處,那些詩意的儲藏在不停地燃燒,當我們拂去了世俗的積垢,生命就會放出光來。那些優(yōu)秀的詩人與優(yōu)秀的詩作也仿佛是不熄的火種,它把我們導向光明。那些在詩歌道路上不倦追求者絕不是僅僅是趨向光明,那是生命的需求,詩人是用生命書寫的人。詩是縈繞在我們情感中的風。它讓樹木搖曳,靈魂漫舞,自然也隨之歌唱。
六
美國文學批評家梅斯溫遜(May Swenson)在《科學時代詩的經(jīng)驗》一文中說:“詩不告知,它只展露自己。散文才告知。/詩不是哲學,詩使得事物存在,就在此刻。/詩不是觀念,而是發(fā)生。/詩能夠幫助人保持其人的本質(zhì)。”他的這段話說出了詩歌寫作者隨時都要注意的問題。
真正的藝術作品總在散發(fā)著一種精神,它似乎總是處于某種臨界狀態(tài)中,與我們靈動的下意識相聯(lián)系,它會喚醒我們生命中的某種東西,它是獨具生命力的。當我們生命中的某一部分與之相遇,就會碰撞出靈魂的光芒。
七
什么是詩?有時無法用幾句話表達清楚。但當我們讀到它時,你會情不自禁地為之所感動,那種語言中潛在的激情,如空山的松風或大海的濤聲,它覆蓋你,讓你的靈魂聽到了世俗以外的聲音。
有一種感覺來自源源流長的民族文化的傳統(tǒng)之中,它們穿越千年,在我們的血液中流動,當某一個詞或某一個字觸動了它,我們的心中有一些什么會升起起來,它是來自種神秘之處生活的無形的積淀。它讓我們反復咀嚼,不忍放棄。
一個好的詩人,生命中一定有著他所從屬的,民族、歷史與現(xiàn)實生活的全方位的文化的經(jīng)驗,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間都會體現(xiàn)著來自生命的潛在的文化素養(yǎng),不是刻意的追求,而是一種自然的流淌。
八
中國新詩在經(jīng)歷了八十年的努力之后,開始進入了一個較平緩的發(fā)展時期,許多“主義”和“流派”的風潮過后,詩壇似乎沉寂了,近十年世紀末的中國新詩不再有運動式的狂喜。詩人們必須拿出作品來說話,它不再是一個宣言的時代。我們也的確看到了一批優(yōu)秀的詩人,在前人經(jīng)驗與教訓中很快地成熟了起來。我們的新詩并沒有沉淪。
現(xiàn)代詩歌無疑也是需要生活的經(jīng)驗來支撐的。它是需要生命體驗的時間和成熟的技藝來完成的語言的藝術。不存在萬能的幻想與偶然的機遇,只有潛心以求,只有依靠多年寫作而積累的實力。
什么是詩?對于我們這個有著優(yōu)秀詩歌傳統(tǒng)的詩之國度應該是不成為問題的問題,但近幾十年的歷史,使其又成為了我們時代每一個詩人必然要重新面對的問題。詩歌歷來是受限于政治、社會、文化的,近五十年的中國新詩更是如此,它甚至使我們中的某些人迷失于詩外。它使我們的詩歌在某些時期完全淪為了政治的附屬品。我以為詩歌不是政治的、不是哲學的、不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,它遠遠超越于那些表層的社會問題,它是一門語言的藝術,它所解決的不是那些實際的與實用的各色各樣的思想問題,而是人的生命內(nèi)在世界的情感問題。人類的歷史已經(jīng)歷了幾千年,古往今來多少壯舉,多少悲歌,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業(yè)績,多少永遠無法忘懷的傷痛與災難。它不僅僅屬于某一個人,某一個民族,某一個地區(qū),某一個國家或某一段歷史,它們是屬于所有人類的,它屬于今天,屬于過去,也屬于未來。因此,真正的詩歌是具有永恒的生命力的,它會洞穿歷史,如一條永不枯竭的河流,流淌在一代又一代人們的心中。
九
一部好書一篇好的文章,總會體現(xiàn)著作者的某些精神。當我們閱讀時,仿佛是朋友之間的談話,這種交談是平等的,是相互啟示的。它會從一個話題引發(fā)出更多的話題,心靈之光在字里行間、在讀者的內(nèi)心不斷地閃現(xiàn)。好的文章總在啟發(fā)他人的想象力與創(chuàng)作力。作者的感知、領悟與經(jīng)驗不斷閃現(xiàn)在文章的各各層次中,它們與讀者的生存經(jīng)驗、文化閱歷相輝映。這種精神上的共通激活了作為語言符號的文字,一篇文章便獨立于世,有了它不可忽視的生存價值。
當然,一篇好的文章還應該有一種境界。它像作者發(fā)自內(nèi)心的歌唱。埃里蒂斯在獲諾貝爾獎的致答詞中講:“我將以明亮和透徹為題,來談談這兩種境界。”他還說:“描寫痛苦和苦難并不難,難的是把它們寫得透明。”我理解他所講的是要拯救那些有可能墜入平庸、世俗與塵埃的題材,使它們在精神之光的照耀下發(fā)出另外的聲音。它不再是噪聲,不再是污染,而是一種提升。它將同時讓作者和讀者傾聽來自天籟的歌唱。只有如此,寫作者的靈魂才會最終澄澈起來。
十
我覺得語言藝術的創(chuàng)作,絕非一日之功,它是時間、閱歷與不斷錘煉的結晶。在從事了多年的寫作之后,我感到,要想寫好文章,首先要用心靈與真摯來思考問題,在我們周圍,大量的文字的垃圾與拙劣的作品,污染和覆蓋了人們的心靈,我們時時都要拂去塵埃讓心靈閃出光來。只有意識的澄澈,才可能有閃光的文章。篩選使我們獲得金子。
十一
我以為藝術即直感,是源于身心的情感的釋放,它是獨立存在的,它不依賴于任何理性;藝術是某種有意味的形式,它以符號的方式承載著人的生命經(jīng)驗;藝術是一種詩意的假說,它是人類精神生命的支柱,在這個現(xiàn)實的世界上,是藝術使人完成了追求理想世界、追求夢境世界的重要過程。在這一過程中,詩使生命變得瑰麗。
就藝術而言,存在著一種慢變因素。在這一點上,詩歌也不例外。人的審美意味自古至今,在我們的文化積淀與遺傳之中存在著許多共同的因素,這些必然存在的共同因素不會消失,它一直存在于人們的心靈之中。于是那些歷經(jīng)上千年的藝術依舊在感動著我們,那些真正創(chuàng)新的藝術自然也具有了它的永恒性。詩歌中的這種慢變因素,使詩歌具有了一種潛在的審美意味,也使我們的詩歌具有了源遠流長的傳統(tǒng)。
十二
有人說昌耀是詩人中的詩人,這讓我想起了龐德在英語詩歌中地位,龐德啟發(fā)過一代英美詩人。而昌耀是一位獨立的,在中國甚至是有些孤獨的詩人。他在詩歌中的獨立性和特殊性為我們的詩歌拓展了空間。我以為他五十年代的許多詩歌作品已經(jīng)寫得十分出色了。他是一個走在時代前面的詩人,一位獨立的探索者。他的詩歌語言和風格是渾然天成的那一種。在粗礪中顯現(xiàn)了某種神圣之處。它們高遠、廣闊又不失情感與體驗的精致與細微。他的詩歌有著生命體驗的密碼,它們需要人生經(jīng)驗的破譯。因為體驗的不足,一些人讀不懂昌耀,這是很正常的,詩歌的確有著它的高妙與神秘之處。
他的生活經(jīng)歷曾讓我十分感動。他是生活在時代邊緣上的人。有如馬雅可夫斯基所說的:“我希望我的祖國了解我/如果我不被了解那我只好/像斜雨/一樣/從祖國的土地/一旁/走過”。昌耀詩歌的深度與廣度無疑與他的人生閱歷有關。他雖不善言談,但他天性中就是一位詩人。
昌耀貢獻給我們的是一種特異而有很高價值的詩歌,他是一位讓我們無比敬重的詩人。他因為癌癥無法實現(xiàn)自己的追求而選擇了死,我們從中又看到了昌耀性格中強悍的一面。盡管他一生面對坎坷,但他獨立的人格力量是不朽的。做為朋友,我永遠懷念他。
一個藝術家仿佛是一件樂器,也可以是一個樂隊。他可以是一把小提琴,也可以是一把圓號,可以是弦樂四重奏,也可以是鋼鼓樂隊。當然。你需要開發(fā)和了解自己。每一個人內(nèi)心都有一個詩人,面對世間的一切,我們又發(fā)出了不同的回響。詩人找到并用藝術的語言表達了人們共同經(jīng)驗中的情感與認知,他使那些發(fā)現(xiàn)得以永存。他把它們與自己的生命以文字的形式融為一體,那些優(yōu)秀的詩歌伴隨著我們走過一定的人生歷程。它們和我們的生命有時是同步的。許首好詩會遠遠超過它的文字本身,它會在過去、現(xiàn)在與未來的時空里不斷地發(fā)出光來,詩歌是不朽的。許多文字中,我們看到了詩人們在那些閃光的瞬間或人類文明的積淀中所煥發(fā)出來的永恒之情。
二
我的許多朋友都曾說過,在今天,作為一名詩人似乎缺少了他們應有的那份光榮,甚至有人恥于說自己是個詩人。但這些年來,我看到許多詩人依然堅守自己的寫作,并取得了很多成績。我以為,詩人不是為虛榮而寫作的,也不是為文學史而寫作的,更不是為了什么主義或流派而寫作的。詩歌是一種與人們的情感世界對話的方式,它以語言的藝術表達著我們對世界、對人生、對生活的感知、體驗與領悟,并以它真摯而內(nèi)在的情感引領我們穿越時空,真實地面對我們的現(xiàn)在、過去與未來。詩人首先應該是一個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活生生的人,然后才是一個詩人。作為一個現(xiàn)代人,寫作的意義或許就在潛心以求的過程之中。希臘大詩人埃里蒂斯說:“雙手將太陽捧著不為它所灼傷,并把它像火炬般傳遞給后來者,這是一項艱巨而我認為也是很幸福的任務,我們正須這樣做。”我相信詩歌是不朽的。
三
詩人是用心靈歌唱的人,他把內(nèi)心的聲音呈現(xiàn)在文字中。我想,這如同一個好的樂師,他需要不斷地調(diào)整自己的樂器,詩人也需要在寫作中不斷地自我調(diào)整和自我發(fā)現(xiàn)。練習寫作的過程就是一個自我發(fā)現(xiàn)的過程。你的內(nèi)心中融入了怎樣的激情,你就將是一個怎樣的詩人,他是由生命本質(zhì)所決定的。
你是一把小提琴還是一把圓號,是弦樂四重奏還是鋼鼓樂隊,生命中的本質(zhì)與文化的積累都將呈現(xiàn)出來。當然,我所說的是那些真正的詩人,因為他們是具有了清除表層社會塵垢和偽劣詩歌作品灰塵能力的人。為避免它們的污染,我們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。因此,做一個真正的詩人,是要付出代價的。我們知道許多人沒有完成自己的心愿。
詩要表現(xiàn)真性情,在這一點上,女詩人比男詩人似乎更具有天然的優(yōu)勢。她們的心靈更易感,更敏銳,更少世俗社會的污染和擠壓。她們大多是“本色演員”她們往往直接呈現(xiàn)自己的歡樂與憂傷,連同生活的風風雨雨,在詩中也不斷地灑向她的讀者,讓我們在詩中與她們再一次走過生活。任憑她們的情感,甚至無端的奇想淋濕了詩行。
四
我們現(xiàn)在的許多作品中忘記了詩為何物,許多詩人只是在寫一些幾乎沒有任何藝術價值的分行文字。他們的作品中沒有詩歌藝術的獨立性,缺少體驗、缺少情感,也沒有作為詩歌的語言的魅力。有的只是抽象、模糊、陳舊的內(nèi)容,或是從其他作品中搬來搬去的文字。在近些年的詩歌潮流中,更有許多趕時髦的“詩人”,他們擺起一副詩人的架子,有的人進一步自我戲劇化,忘記了詩人應該首先是一個生活中的人,然后才是一個詩人。他們不是以生命的感受和生存的經(jīng)驗來創(chuàng)作,而是為流派、為主義,有的甚至在為所謂的文學史而寫作。那種虛妄和為現(xiàn)代而現(xiàn)代的媚俗性,使一些人走上了詩歌寫作的歧路,也給我們的詩歌帶來了危害。
五
詩是什么,這是一個年代久遠的話題。我不想僅僅把它歸入文學語言藝術的范疇,也不想說它是文學皇冠上的明珠。我覺得它更應歸入更寬泛的藝術的范圍,和音樂、繪畫、舞蹈、建筑……歸為一體,是它們將人類古往今來的精神歷程鐫刻在史書上。詩歌的聲音、形象、形式、時間的流動、飄逸、神秘、精煉以及它們所含概的寬廣的歲月,使它一開始就成為了人類精神史上不可替代的藝術方式,什么是人們心靈最為動情的和無法舍棄的,那它將被言說為最富有詩意的。是詩意的言說溝通了人類精神的現(xiàn)在、過去與未來。生存本能與文化本能使人具有了在這個星球上生存和行走的兩條腿。藝術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必然所求。在我們靈魂的深處,那些詩意的儲藏在不停地燃燒,當我們拂去了世俗的積垢,生命就會放出光來。那些優(yōu)秀的詩人與優(yōu)秀的詩作也仿佛是不熄的火種,它把我們導向光明。那些在詩歌道路上不倦追求者絕不是僅僅是趨向光明,那是生命的需求,詩人是用生命書寫的人。詩是縈繞在我們情感中的風。它讓樹木搖曳,靈魂漫舞,自然也隨之歌唱。
六
美國文學批評家梅斯溫遜(May Swenson)在《科學時代詩的經(jīng)驗》一文中說:“詩不告知,它只展露自己。散文才告知。/詩不是哲學,詩使得事物存在,就在此刻。/詩不是觀念,而是發(fā)生。/詩能夠幫助人保持其人的本質(zhì)。”他的這段話說出了詩歌寫作者隨時都要注意的問題。
真正的藝術作品總在散發(fā)著一種精神,它似乎總是處于某種臨界狀態(tài)中,與我們靈動的下意識相聯(lián)系,它會喚醒我們生命中的某種東西,它是獨具生命力的。當我們生命中的某一部分與之相遇,就會碰撞出靈魂的光芒。
七
什么是詩?有時無法用幾句話表達清楚。但當我們讀到它時,你會情不自禁地為之所感動,那種語言中潛在的激情,如空山的松風或大海的濤聲,它覆蓋你,讓你的靈魂聽到了世俗以外的聲音。
有一種感覺來自源源流長的民族文化的傳統(tǒng)之中,它們穿越千年,在我們的血液中流動,當某一個詞或某一個字觸動了它,我們的心中有一些什么會升起起來,它是來自種神秘之處生活的無形的積淀。它讓我們反復咀嚼,不忍放棄。
一個好的詩人,生命中一定有著他所從屬的,民族、歷史與現(xiàn)實生活的全方位的文化的經(jīng)驗,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間都會體現(xiàn)著來自生命的潛在的文化素養(yǎng),不是刻意的追求,而是一種自然的流淌。
八
中國新詩在經(jīng)歷了八十年的努力之后,開始進入了一個較平緩的發(fā)展時期,許多“主義”和“流派”的風潮過后,詩壇似乎沉寂了,近十年世紀末的中國新詩不再有運動式的狂喜。詩人們必須拿出作品來說話,它不再是一個宣言的時代。我們也的確看到了一批優(yōu)秀的詩人,在前人經(jīng)驗與教訓中很快地成熟了起來。我們的新詩并沒有沉淪。
現(xiàn)代詩歌無疑也是需要生活的經(jīng)驗來支撐的。它是需要生命體驗的時間和成熟的技藝來完成的語言的藝術。不存在萬能的幻想與偶然的機遇,只有潛心以求,只有依靠多年寫作而積累的實力。
什么是詩?對于我們這個有著優(yōu)秀詩歌傳統(tǒng)的詩之國度應該是不成為問題的問題,但近幾十年的歷史,使其又成為了我們時代每一個詩人必然要重新面對的問題。詩歌歷來是受限于政治、社會、文化的,近五十年的中國新詩更是如此,它甚至使我們中的某些人迷失于詩外。它使我們的詩歌在某些時期完全淪為了政治的附屬品。我以為詩歌不是政治的、不是哲學的、不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,它遠遠超越于那些表層的社會問題,它是一門語言的藝術,它所解決的不是那些實際的與實用的各色各樣的思想問題,而是人的生命內(nèi)在世界的情感問題。人類的歷史已經(jīng)歷了幾千年,古往今來多少壯舉,多少悲歌,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業(yè)績,多少永遠無法忘懷的傷痛與災難。它不僅僅屬于某一個人,某一個民族,某一個地區(qū),某一個國家或某一段歷史,它們是屬于所有人類的,它屬于今天,屬于過去,也屬于未來。因此,真正的詩歌是具有永恒的生命力的,它會洞穿歷史,如一條永不枯竭的河流,流淌在一代又一代人們的心中。
九
一部好書一篇好的文章,總會體現(xiàn)著作者的某些精神。當我們閱讀時,仿佛是朋友之間的談話,這種交談是平等的,是相互啟示的。它會從一個話題引發(fā)出更多的話題,心靈之光在字里行間、在讀者的內(nèi)心不斷地閃現(xiàn)。好的文章總在啟發(fā)他人的想象力與創(chuàng)作力。作者的感知、領悟與經(jīng)驗不斷閃現(xiàn)在文章的各各層次中,它們與讀者的生存經(jīng)驗、文化閱歷相輝映。這種精神上的共通激活了作為語言符號的文字,一篇文章便獨立于世,有了它不可忽視的生存價值。
當然,一篇好的文章還應該有一種境界。它像作者發(fā)自內(nèi)心的歌唱。埃里蒂斯在獲諾貝爾獎的致答詞中講:“我將以明亮和透徹為題,來談談這兩種境界。”他還說:“描寫痛苦和苦難并不難,難的是把它們寫得透明。”我理解他所講的是要拯救那些有可能墜入平庸、世俗與塵埃的題材,使它們在精神之光的照耀下發(fā)出另外的聲音。它不再是噪聲,不再是污染,而是一種提升。它將同時讓作者和讀者傾聽來自天籟的歌唱。只有如此,寫作者的靈魂才會最終澄澈起來。
十
我覺得語言藝術的創(chuàng)作,絕非一日之功,它是時間、閱歷與不斷錘煉的結晶。在從事了多年的寫作之后,我感到,要想寫好文章,首先要用心靈與真摯來思考問題,在我們周圍,大量的文字的垃圾與拙劣的作品,污染和覆蓋了人們的心靈,我們時時都要拂去塵埃讓心靈閃出光來。只有意識的澄澈,才可能有閃光的文章。篩選使我們獲得金子。
十一
我以為藝術即直感,是源于身心的情感的釋放,它是獨立存在的,它不依賴于任何理性;藝術是某種有意味的形式,它以符號的方式承載著人的生命經(jīng)驗;藝術是一種詩意的假說,它是人類精神生命的支柱,在這個現(xiàn)實的世界上,是藝術使人完成了追求理想世界、追求夢境世界的重要過程。在這一過程中,詩使生命變得瑰麗。
就藝術而言,存在著一種慢變因素。在這一點上,詩歌也不例外。人的審美意味自古至今,在我們的文化積淀與遺傳之中存在著許多共同的因素,這些必然存在的共同因素不會消失,它一直存在于人們的心靈之中。于是那些歷經(jīng)上千年的藝術依舊在感動著我們,那些真正創(chuàng)新的藝術自然也具有了它的永恒性。詩歌中的這種慢變因素,使詩歌具有了一種潛在的審美意味,也使我們的詩歌具有了源遠流長的傳統(tǒng)。
十二
有人說昌耀是詩人中的詩人,這讓我想起了龐德在英語詩歌中地位,龐德啟發(fā)過一代英美詩人。而昌耀是一位獨立的,在中國甚至是有些孤獨的詩人。他在詩歌中的獨立性和特殊性為我們的詩歌拓展了空間。我以為他五十年代的許多詩歌作品已經(jīng)寫得十分出色了。他是一個走在時代前面的詩人,一位獨立的探索者。他的詩歌語言和風格是渾然天成的那一種。在粗礪中顯現(xiàn)了某種神圣之處。它們高遠、廣闊又不失情感與體驗的精致與細微。他的詩歌有著生命體驗的密碼,它們需要人生經(jīng)驗的破譯。因為體驗的不足,一些人讀不懂昌耀,這是很正常的,詩歌的確有著它的高妙與神秘之處。
他的生活經(jīng)歷曾讓我十分感動。他是生活在時代邊緣上的人。有如馬雅可夫斯基所說的:“我希望我的祖國了解我/如果我不被了解那我只好/像斜雨/一樣/從祖國的土地/一旁/走過”。昌耀詩歌的深度與廣度無疑與他的人生閱歷有關。他雖不善言談,但他天性中就是一位詩人。
昌耀貢獻給我們的是一種特異而有很高價值的詩歌,他是一位讓我們無比敬重的詩人。他因為癌癥無法實現(xiàn)自己的追求而選擇了死,我們從中又看到了昌耀性格中強悍的一面。盡管他一生面對坎坷,但他獨立的人格力量是不朽的。做為朋友,我永遠懷念他。
上一篇:讀寫散記(二)
下一篇:于堅:在漢語中思考詩


本站視點


熱門文章


友情鏈接
